非常感謝陳忠源董事長、陳光憲副董事長、陳應義監事那天的導覽,介紹覺修宮的各種事物,讓我們參觀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廟宇建築,也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平時不會學到的知識。
陳忠源-董事長
(圖左)
陳忠源董事長早年喪父,與母姊相依為命,深知貧困學子求學之坎坷,因此對教育懷抱熱忱。除
覺修宮內以常設各項獎助學金外,個人還協助推展台北市長春國小英語教學,積極認養世界展望會學童,另由於覺修宮地理位置鄰近啟聰學校,為提供聽障者加倍關懷,特增名額普設獎助學金,幫助弱勢學生。陳忠源董事長表示,覺修宮每年均配合本所辦理冬令救濟,嘉惠本區低收入民眾,將傳統濟貧增添了社福專業色彩。來者不分高低貴賤,不論
布施或受贈者,覺修宮均以禮相待。
陳忠源董事長也在大同季刊第14期(100年6月)表示
,捐助救護車的緣起,得追朔陳董事長十多年前創立了台北市消防之友會,致力推動消防隊員福利,針對消防人員子女,提供小學、
國中、
到高中各階段獎學金,期許有效改善消防人員生活品質,更集結諸多好友的力量,好幾年下來累積捐款達一億元,發起以覺修宮之名義捐救護車(99年),指定位於承德路之大同分隊消防局專做社區在地服務。陳忠源董事長認為能成功將覺修宮的資源結合至消防局是一個難得的因緣。由於長年推展消防工作的貢獻曾讓他於96年度在消防局推薦下獲選台北市傑出市民,他淡淡地說:「能夠付出是美好的」默默行善,投身公益,實在讓人佩服其風骨!除了捐助救護車,覺修宮常年固定提供白米救助,將法會
、慶典祭拜之白米,分送至全省各地育幼院、養老院。覺修宮雖以道教為主體,亦供奉釋迦摩尼佛、觀世音菩薩、孔子及文昌帝君,集結道、儒、佛等宗教,廣納各方信仰。宮內準備做鉛筆、尺等文具給畢業生,祈求升學順利;還備有「學業進步」、「平安」與「交通安全」三種平安符等與民眾結緣喔
!
104年1月31日台北市府頒發台北市覺修宮捐贈救護車的感謝狀時,陳忠源董事長曾說:「上面寫著救苦救難四個字,柯市長特別對這四個字有興趣,他特別的關心,我們覺修宮每年還是會捐贈一部救護車。」有此可見陳忠源董事長
,長期關懷弱勢,奉獻大愛、救苦救難,這種熱心公益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與推廣。
陳光憲-副董事長
(圖左)
陳光憲副董事長為人圓融,處事方正,人品受到大家的肯定,這段期間,除獲選台灣省城隍廟董事長外,亦被選為台北覺修宮副董事長。
之前籌劃印製台北覺修宮簡介,葉倫會先生應邀一起到台北覺修宮和陳忠源董事長、賴長生名譽董事長、陳鍚說董事和連詩經總幹事等,一起討論草擬簡介事宜。2009年7月8日下午,
葉倫會先生帶積福和養生乙書十本,坐陳光憲的車子到台北覺修宮,事隔多年,這幾位好朋友雖然年紀增長,但別來無恙,尤其是賴長生名譽董事長高齡90,仍然耳聰目明,不但是該宮之寶,也是國寶級的人瑞。(此段文取自葉倫會先生blog,為百年老廟-台北覺修宮撰寫簡介隨筆(2009.7.8)一文)
陳光憲副董事長表示,覺修宮秉持呂仙祖濟貧救世,歷來對於社會服務不遺餘力,行善修功,致力推動社會公益事業,捐助各地育幼院、養老院、教養院金錢與物質,大同區各級學校優良清寒學生,獎助學金及學雜
費補助,地方如有受到天災的損害,也盡力給予幫助,並捐贈台北市救護車復康巴士期許每年做更多的社會公益,幫助需要幫助的地方與人仕,帶給社會安祥樂利,國泰民安,傳承先父遺能作為本宮副董事長,
盡薄棉之力,心感足慰,期許呂仙祖眾神佛保佑,祝大家平安吉祥。
陳應義-董事 (圖右)
陳應義董事與大龍峒的淵源甚深,是陳悅記老師府的第八代,大龍峒名舉人陳維英先生是第三代,目前是台北市大同區知名古蹟「陳德居堂」的董事兼祭祀組組長,世代傳承執禮技巧,敦睦宗誼,增進族親團結互助精神以圖造福社會為目的,建築精美,而富特色,陳德居堂74年訂為國家第三級古蹟,陳維英先生因作育英才,入祀孔廟弘道祠,後代大多協助祭孔儀式,陳應義也是孔廟資深禮生,協助祭孔工作超過二十年,每逢祭典前一個月,每位禮生即利用假日齊聚孔廟集訓,為求典禮圓滿成功,訓練過程中常需反覆演練,飽受日曬雨淋,
為達使命,禮生皆全心投入,不畏辛苦。
目前也是財團法人台北市覺修宮董事兼駐官幹事的陳應義祖父陳培梁先生,是覺修宮的前身大龍峒覺修堂首任堂主,
覺修宮也有100多年歷史
,因興建高速公路,經過數次整建,雖沒被政府列為古蹟,但建築宏偉古色古香,如門神畫像是整棵檜木雕刻而成,台北市第一個成立為財團法人的宮廟便是覺修宮,資訊公開透明,因考慮年長信徒上、下樓之方便安全,更是第一個設有電梯之廟宇,覺修宮承蒙許多事業團體及十方大德之捐獻、護持,使覺修宮有辦法舉辦如最近之冬令救濟,各項獎助學金,及捐助各地育幼院、養老院,還有大同區各級學校之籃球等,近幾年更捐贈台北市數部救護車和復康巴士,以後將再
陸續捐贈以發揚呂仙祖濟貧救世之精神。
陳應義曾說「我們這一代近70歲的人,可接受年輕人新觀念理解網路世界,深知宮廟與文創結合的重要,同時也需要老一輩董監事
們溝通觀念……。」陳應義曾觀察廟裡參訪的年輕人多為宗教系美術系學生,已與以往大不相同,因此陳應義致力投身廟宇藝術與古蹟文化傳承和推廣工作,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走入廟宇學習,宗教信仰可導正人心,也希望年輕人珍惜在地的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