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井的別稱有分成五種,是傳統建築中一種頂部裝飾手法,目的是突出主體空間,藻井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層,匠師們稱為結網或是蜘蛛結網,
意指八卦形藻井, 溪底匠師們將之稱為吉網,
宜蘭匠師們將之稱為網鬥。藻井一般由多層斗拱組成,由下而上不斷收縮,形成下大頂小的倒置斗形。
● 藻井又稱綺井、天井、方井、復海、斗八等,將 建築物頂棚向上凹進如井狀,四壁飾有藻飾花紋,故而得名,其目的是突出主體空間。
廟宇建築中的內部頂棚就是就是「藻井」,藻井是在承力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利用結構構件作成的裝飾,藻井的形式為類似傘狀的頂棚,藻井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層,本文分成第一層、中間層和「頂心明鏡」,林會承先生在《﹝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中,說明早期以方木條交疊升高和內縮的方式組成,這個作法也說明了藻井的原始功用是為了支撐天窗而設置。除了有支撐的作用外,藻井在外形上還具有莊嚴的空間氣氛,後來演變成象徵尊貴地位的裝飾品,同時更朝向精緻華麗的造形繼續發展。在台灣最常見的藻井做法是以「鬥八」的形式,此種有三種做法,第一種就是中間層的鬥栱是成直線形式;第二種
是中間層的鬥栱成漩渦形捲向頂心明鏡。第三種第一層為矩形,中間層下段為長八方形,頂心明鏡為直線形鬥栱。
「藻井」有不同的稱呼。在宋代的《營造法式》一書中是稱為藻井,
沈括《夢溪筆談》提到古人稱藻井為綺井、覆海、鬥八。在台灣因形狀類型蜘蛛網, 匠師們稱為結網或是蜘蛛結網,
意指八卦形藻井, 溪底匠師們將之稱為吉網, 宜蘭匠師們將之稱為網鬥。藻井一般由多層斗拱組成,由下而上不斷收縮,形成下大頂小的倒置斗形,外層方形或多邊型,頂心一般圓形,稱為「明鏡」。
「頂心明鏡」是在藻井的最上層中央的平板上, 通常畫有團龍、雙鶴, 象徵天降吉祥之義。藻井早先多見於佛教石窟的洞頂裝飾,以莫高窟的藻井較為有名。後逐漸演變為木製建 築的一種頂部處理方法。現存最早的木製藻井,是位於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的藻井,建於公元984年。
●藻井的影片逐字稿:當時在蓋廟的時候很用心,這邊的藻井都是以原木去雕刻起來的。我們這個廟是從民國七十幾年落成到現在,當時改建這間廟花了很久一段時間!
● 龍吻:由於古代建築多為木質結構,而龍吻銜接了殿頂正脊與垂脊之間的重要位置,因而讓殿頂更加牢固、嚴密,並有防止雨水滲入的功能。所以古人很重視屋脊上的龍吻,視為鎮宅避火的神獸。在古代,龍吻並非一般建築都能使用,大都用於宮殿或廟宇。宮殿的龍吻製成後,皇帝要派一品大臣前去迎接。安龍吻時須舉行隆重儀式,要焚香、行跪拜禮,以示敬意。明清時,出現了龍吻的頸背上插有寶劍,並露出扇形劍靶。
龍吻上插劍,目地是鎖住龍吻,防止它擅離職守逃回大海;還有就是避邪,因為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許遜這把扇形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