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屋頂的分類介紹,欣賞覺修宮的藻井、龍吻、吉祥走獸、裝飾圖案。     子翔 、柏瑜  整理

藝術重要元素
廟宇格局
歇山頂、藻井
石獅、對聯
龍柱、御路
 

   極具特色的北方歇山式屋頂 ,硬山與廡殿式的結合,仙人騎鶴帶頭鎮守。

 

覺修宮的屋頂採用北方式歇山頂,是硬山與廡殿式的結合,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山花牆面,屋脊偏向曲線少直線多,用金黃色或翠綠色琉璃瓦,屋頂裝飾用龍頭走獸。走獸通常由仙人騎鶴帶頭鎮守,其作用是為遮住屋頂固定瓦片交接的釘子。其他走獸依序為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狻猊(披頭)獬豸(羊)、斗牛等九種。

傳統建築有分成很多種屋頂的變化,是透過不同形式的屋頂,展現出傳統漢民族對於建築物的喜好,都是以木材為主要架構閩南式的傳統廟宇建築,為了因應大自然的因素,然後為了保護屋身免受雨水的侵蝕,將屋頂的出簷做的特別深,再將屋簷尾抬高使屋頂線條是向上彎曲的形式,這種建築形式變成傳統廟宇建築的一大特色。

中國傳統建築有六十餘種屋頂變化, 透過不同形式的屋頂,可以瞭解傳統漢民族對於建築物喜好用木材為主要架構,閩南式的傳統廟宇建築因應南方多雨的大自然因素,為了保護屋身免受雨水的侵蝕,便將屋頂的出簷 做的特別深,使屋頂體積顯得特別龐大,一方面又要顧及採光的考量閩南式傳統建築將屋簷尾抬高使屋頂線條是向上彎曲的形式,這樣的形式變成傳統廟宇建築的一大特色,另外也從屋頂強調單座建築個性及功能。廟宇屋頂除了遮風擋雨的功能,也代表了神祇的身分地位的象徵,靈活運用形式的內在意義,以區分主次地位, 並使建築群體形象生動而豐富。所有屋頂形式均源自於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捲棚頂、硬山頂、懸山頂等六種基本形式,廡殿頂、歇山頂與攢尖頂都為宮殿式屋頂,其特色分別為:

種類

特色       

圖例 (圖片來源台灣WiKi網站)

硬山式

1.線條平直、造型硬朗。兩坡頂的硬山式缺乏豐富的紀念性,形式簡單而呆板。

2.匠師們在屋脊求變化,利用高低的不同,求得豐富的脊線,以得到較複雜的天際線,使單脊演變為多重脊,二重脊、三重脊還有四重脊等等形式,增加華麗的效果。隨著正脊線增多,垂脊割斷大屋面,屋頂的造型更有變化,同時也為屋脊上的裝飾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懸山式

屋頂的左右伸出屋簷,可遮日擋雨桁木較長,從山牆內伸出約三十公分至半公尺,外端再釘簷板封住,以保護桁頭。

廡殿頂

/

歇山式

廡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一說戧脊)共五脊組成,因此又稱五脊殿。由於屋頂有四面斜坡,故又稱四阿頂。廡殿頂出現的很早,甚至早於歇山頂廡殿頂成為古代建築中最高等級的屋頂形式,常用於皇家建築以及大型寺院、宮觀。

歇山頂,即歇山式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歇山頂結合了直線和斜線,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稜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

四坡式的屋頂,共有九條屋脊,因此又稱九脊頂。前後有完整斜坡,但左右兩邊只有部分斜坡,上段留出三角形的山牆,山牆在此停留的意思。 為了使屋頂不過於龐大,山花還要從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這種做法叫收山

歇山式屋頂可說是傳統屋頂中最有個性、最具代表性的屋頂型態。在台灣重要的建築都使用歇山式,是屋頂形式中較為尊貴的一種(僅次於廡殿頂),此種形式因四邊皆斜坡,台灣也稱四垂

斷簷升
箭口式

斷簷式是三開間的中間升起,或是五開間的中央三間升起,高低的形式錯開了簷口線,其中的差距可視為是在強調屋頂形式的主從次序關係或尊卑地位。 為日治時期後台閩地區寺廟慣用之手法

升庵假
四垂式

1. 明間的棟架整個提高,通樑上的疊鬥數增加到五鬥以上,因為明間提高,次間不提,所以有上下簷的效果。 「升庵假四垂」這樣的建築形式,屋頂極富變化,屋脊多,剪粘與泥塑的裝飾自然也多
2. 整體來看就是一種將兩座屋頂做上下的重疊,通常上簷為歇山頂下簷為硬山頂。上簷的歇山角柱可由下簷的點金柱繼續延長,其重量由四點金柱來支撐。上下簷縫露出木結構的斗拱,也成為裝飾的一個焦點。

重簷
四垂式

 

 

重檐

廡殿

 

/

 

重檐

歇山

 

在古代,建築屋頂的樣式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其中重檐歇山頂等級高於單檐廡殿頂,僅低於重檐廡殿頂,而單檐歇山頂低於單檐廡殿頂,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後來也有些民宅開始使用歇山頂。兩個歇山頂的重疊比單簷歇山頂較具莊嚴高貴,大部分用在殿堂式廟宇的大殿上 。

廡殿頂又分為單檐和重檐兩種,所謂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頂之下,四角各加一條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宮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廡殿頂,而故宮的英華殿、弘義閣、體仁閣則為單檐廡殿頂。清朝時期,廡殿頂只能用於皇家和孔子的宮殿,其中又以重檐廡殿頂最為尊貴。但閩東沿海地區的民居因為防風需要也會用平緩的廡殿頂。

歇山頂屋脊上有各種脊獸裝飾,其中正脊上有吻獸或望獸,垂脊上有垂獸,戧脊上有戧獸和仙人走獸,其數量和用法都是有嚴格等級限制的。歇山頂分單檐和重檐兩種,所謂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頂的下方,再加上一層屋檐,和廡殿頂第二檐大致相同。

攢尖式

包括圓攢尖,四角攢尖,三角攢尖及八角攢尖等(宋稱撮尖)。特點如下:

1.屋脊大多匯集到屋頂最高點,有個明顯的核心稱做寶頂多用於亭、塔及鍾鼓樓等附屬建築或是用在中國庭園內的建築物上如:三角亭、梅花亭
2.台灣廟宇中有鍾鼓樓、魁星閣還有常運用這種形式。

複合式

指不同形式屋頂的組合,常見的是「假四垂」歇山頂騎架在硬山式屋頂的組合,多出現在寺廟前殿,其他如一些晚期的鐘鼓樓,也以複合式的屋頂來增加華麗感。 例如有些變化的組合如卷棚頂

卷棚頂,又稱元寶頂,卷棚頂是兩坡出水,其特徵在於前後兩坡相接處沒有明顯外露的正脊,而是成弧線曲面。卷棚頂可分為懸山卷棚、硬山卷棚,另外,卷棚頂也可以是歇山式,因此可以看作是歇山、懸山、硬山的變形。卷棚頂線條流暢、風格平緩,因此多用於園林建築,在宮殿中也多用於太監、傭人等所居的邊房。

 

廡殿頂的屋面的弧度有如圓山大飯店和國家戲劇廳,則覺修宮的屋頂採用北方式歇山頂,是硬山與廡殿式的結合走獸通常由仙人騎鶴帶頭鎮守,作用是為遮住屋頂及固定瓦片交接的釘子!仙人是指大禹,因大禹治水有功,所以玉皇大帝派他看護水龍

廡殿頂是指屋頂四面斜坡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略有弧度如圓山大飯店,國家戲劇廳

龍吻是指正脊兩端的大吻,因為該處是三個方向脊的支援點,需要著重加固和防水,所以在上面放上大吻。傳說海中有一種魚能激浪降雨,故將建築用的瓦件作成和這種魚尾巴一樣的形狀,放在脊的兩端,既有遮蓋的作用,也可以壓制火。在廡殿頂或歇山頂正脊的大吻又稱正吻龍吻

    廟宇的龍吻與藻井 ,凹進如井狀,藻飾花紋,類似傘狀的頂棚 ,木條交疊升高和內縮。

 

藻井的別稱有分成五種,是傳統建築中一種頂部裝飾手法,目的是突出主體空間,藻井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層,匠師們稱為結網或是蜘蛛結網, 意指八卦形藻井溪底匠師們將之稱為吉網宜蘭匠師們將之稱為網鬥。藻井一般由多層斗拱組成,由下而上不斷收縮,形成下大頂小的倒置斗形。

● 藻井又稱綺井、天井、方井、復海、斗八等,將建築物頂棚向上凹進如井狀,四壁飾有藻飾花紋,故而得名,其目的是突出主體空間。 廟宇建築中的內部頂棚就是就是「藻井」,藻井是在承力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利用結構構件作成的裝飾,藻井的形式為類似傘狀的頂棚,藻井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層,本文分成第一層、中間層和「頂心明鏡」,林會承先生在《﹝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中,說明早期以方木條交疊升高內縮的方式組成,這個作法也說明了藻井的原始功用是為了支撐天窗而設置。除了有支撐的作用外,藻井在外形上還具有莊嚴的空間氣氛,後來演變成象徵尊貴地位的裝飾品,同時更朝向精緻華麗的造形繼續發展。在台灣最常見的藻井做法是以「鬥八」的形式,此種有三種做法,第一種就是中間層的鬥栱是成直線形式;第二種 是中間層的鬥栱成漩渦形捲向頂心明鏡。第三種第一層為矩形,中間層下段為長八方形,頂心明鏡為直線形鬥栱

「藻井」有不同的稱呼。在宋代的《營造法式》一書中是稱為藻井, 沈括《夢溪筆談》提到古人稱藻井為綺井、覆海、鬥八。在台灣因形狀類型蜘蛛網, 匠師們稱為結網或是蜘蛛結網, 意指八卦形藻井, 溪底匠師們將之稱為吉網, 宜蘭匠師們將之稱為網鬥。藻井一般由多層斗拱組成,由下而上不斷收縮,形成下大頂小的倒置斗形,外層方形多邊型,頂心一般圓形,稱為「明鏡」。 「頂心明鏡」是在藻井的最上層中央的平板上, 通常畫有團龍、雙鶴, 象徵天降吉祥之義。藻井早先多見於佛教石窟的洞頂裝飾,以莫高窟的藻井較為有名。後逐漸演變為木製建築的一種頂部處理方法。現存最早的木製藻井,是位於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的藻井,建於公元984年。

藻井的影片逐字稿:當時在蓋廟的時候很用心,這邊的藻井都是以原木去雕刻起來的。我們這個廟是從民國七十幾年落成到現在,當時改建這間廟花了很久一段時間!

龍吻:由於古代建築多為木質結構,而龍吻銜接了殿頂正脊與垂脊之間的重要位置,因而讓殿頂更加牢固、嚴密,並有防止雨水滲入的功能。所以古人很重視屋脊上的龍吻,視為鎮宅避火的神獸。在古代,龍吻並非一般建築都能使用,大都用於宮殿或廟宇。宮殿的龍吻製成後,皇帝要派一品大臣前去迎接。安龍吻時須舉行隆重儀式,要焚香、行跪拜禮,以示敬意。明清時,出現了龍吻的頸背上插有寶劍,並露出扇形劍靶龍吻上插劍,目地是鎖住龍吻,防止它擅離職守逃回大海;還有就是避邪,因為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許遜這把扇形劍

    廟宇中的牌樓面、牆面 ,牆壁體有著結構、包蔽與隔斷的功能,是立面上可裝飾的地方。

 

廟宇裡的牆壁依位置不同有不同的稱呼和不同的裝飾圖樣,前、後簷,由底到頂都以磚、石或土埆砌成的牆,則覺修宮的牆面裝飾是人物寫實、花草造形簡單而色調是令人平靜的石雕、浮雕灰色調, 這些表現手法更顯得灰色牆面的精緻性!

廟宇裡的牆壁是用來界定內外空間的重要元素, 整體牆壁體有著結構、包蔽與隔斷的功能,是立面上最可以作裝飾的地方,因為牆面上的門、窗等構件,它的形式、色彩和材質可以有多種選擇,在佈置上也有多重樣式的變化。在傳統廟宇建築中,牆壁具有上述的功用外,還有承重的作用,在建築體中還有作為室內、外空間營造的作用。以承重來說,屋頂和樑架的重量是以柱子來承重。傳統廟宇建築中牆壁依位置不同有不同的稱呼和不同的裝飾圖樣,例如位於建築物前、後簷,由底到頂都以磚、石或土埆砌成的牆。 最精采的在廟宇正面的簷牆,在台灣匠師們也稱為牌樓面,分割成數個塊狀,每一個塊狀稱為一堵。這些都是傳統廟宇建築藝術表現的重點區

  吉祥走獸與吉祥圖案 背後的傳奇,喜悅心情和對某些自然物、現象的崇拜和敬畏!
 

圖紋與人們生活習俗息息相關,以藝術手法概括,藉以表達人們心中之願望、理想和情感的祥瑞圖案形象,傳統圖紋,經常當帶著吉祥的、祝賀人的意義!然後再以藝術手法代表美好、祥瑞的圖案形象,圖紋中有出現魚、鳥、舞蹈人形的圖案,這些圖案反映了先民獲得食物的喜悅心情和對某些自然物、現象的崇拜和敬畏 !吉祥圖像的內容題材可分為有動物圖像、花卉植物圖像、人物圖像、文字圖像和天象圖像 ,秦漢以後紋飾中大都具有頌祝吉祥美好的含意

圖紋具有濃厚的民族特性又與人們生活習俗息息相關,它是人們把一些熟知的自然現象神話傳說情節等以藝術手法概括,藉以表達人們心中之願望、理想和情感的祥瑞圖案形象。傳統圖紋,經常當帶著吉祥的、祝賀人的意義。大部份的圖紋都是運用某些熱悉的自然現象、人物角色和神話傳說情節等等,以藝術手法代表美好、祥瑞的圖案形象,藉以表達人們的理想、祝賀和情感。圖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彩陶紋飾及牙骨雕刻品中都已出現魚、鳥、舞蹈人形的圖案。這反映了先民獲得食物的喜悅心情對某些自然物、現象的崇拜和敬畏商周、春秋時期出現最早的龍鳳圖紋,表達了當時人們對這兩種想像中的神鳥神獸的崇仰,以及祈求祥瑞降臨的願望。吉祥圖像的內容題材可分為有動物圖像(龍、鳳、魚、鳥、鴛鴦、孔雀、蝙蝠、麒麟等)、花卉植物圖像(牡丹、蘭、芙蓉、荷、菊、松、竹、梅、橘、柿、桃等)、人物圖像(八仙、門神等)、文字圖像(福、祿、壽、囍等)、天象圖像(鼎、鐘、太陽等)

秦漢以後紋飾中大都具有頌祝吉祥美好的含意。而最富特色,作為獨立完整的藝術形式的紋飾則是在經濟繁盛的隋唐時期達到完全的發展,紋樣,瑰麗豪健、豐潤飽滿,反映出奮發上昇的時代精神。並從社會風俗、宗教、歷史、文學、戲曲中選取有關題材,構思繪成圖案。宋至清,紋飾對工藝美術、文人字晝、民間年畫等領域影響很大,許多藝術品都講究圖形語彙,吉祥富貴。

走獸

位列

典故

仙人

騎雞

置於

檐角

典出東周齊湣王,相傳齊湣王被燕國名將樂毅所敗,四處躲逃,最後逃到大屋的屋脊上,正走投無路之際突然有神鳳出現,齊湣王因此得以乘鳳而去置於首位有檐角雖盡、前有天生之意

1

傳說中的瑞獸至尊

2

傳說中的百鳥之王

3

百獸之王,亦是佛教護法

天馬

4

日行千里的駿馬

海馬

5

海中瑞獸

狻猊

6

專吃虎豹的猛獸,傳說中為龍子之一。

押魚

7

魚獸混合的吉祥動物

獬豸

8

剛勇正直,能辨是非的瑞獸

鬥牛

9

吞雲吐霧的守護獸

行什

10

雷震子,手持防雷的保杵,為太和殿僅見的特例。因排第十位,故名。

      參考資料:

書籍部分:

◎ 葉倫會,(2002)《台北覺修宮一百週年慶特刊》,財團法人台北覺修宮,臺北市。

◎ 覺修宮,(2013))《中華民國一零三年農民曆》,財團法人台北覺修宮,臺北市。

◎ 李乾朗,(1999)《傳統建築入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市。

◎ 李乾朗,(1984)《台灣建築史》,北星圖書,臺北市。

◎ 李晉宏主編,(1999))《中國藝術圖案 : 傳統圖案篇》,文堂書局,臺北市。

◎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博揚文化,臺北市。

◎ 陳慶祐,(2009)《好好拜拜》,積木文化,臺北市。

網頁部分:
台北覺修宮

台灣維基

維基百科

 

製作團隊:柳雨彤.林敏媛.林歆媛.袁廷睿.王咨喬.陳育瑋.邱玟寧.葉芸彤.溫柏瑜.官子翔 

指導老師:莊明坤老師.黃明慧老師.張樹人主任

學校臺北市立重慶國民中學  Copyright © Photography. Design by Chongqing Junior High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