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覺修宮的整體布局、門神故事和鸞筆的涵義精緻的 神龕及廟宇裝飾欣賞。   柏瑜、子翔 整理

藝術重要元素
廟宇格局
歇山頂、藻井
石獅、對聯
龍柱、御路
 

    想知道傳統道教建築的整體布局嗎?廟宇的用色與方位、風水、陰陽五行的關係...

 

傳統道教建築的整體布局,都是遵循傳統來建造的,所以在廟宇的外觀中都顯得格外細緻,建築中顯現的思想就是古代的陰陽五行說,季節、方位、色彩的配置都與道教的關係有關聯。古代的宮殿跟現在的廟宇很像,可是宮殿是給皇帝住的,廟宇是給神住的,傳統住宅建築跟廟宇建築可以做呼應對照 學習

廟宇中住著許多的神,而且每天都有信徒時常來拜拜,台灣道教廟宇建築的構成,除了宗教精神寄託的情感外,廟宇建築的格局、造形變化、空間的安排等 ,亦值得一一來探討, 所以我們希望透過覺修宮的廟宇造形風格裝飾圖像,來欣賞台灣道教廟宇建築在歷史演變中所產生的廟宇形式與傳統藝術元素

覺修宮廟宇建築的多元豐富設計,無不遵循傳統建築多樣統一的最高設計原則,交織出令人動容的廟宇建築藝術,我覺得是 非常珍貴的傳統建築藝術資產,豐富的廟宇藝術,相當推薦大家到覺修宮參觀一遊。

你如果注意到...道教建築的總體佈局、風水能量、裝飾圖騰以及用色等,就會發現建築所顯現的思想是承襲古代的陰陽五行說,天地間的萬物皆由金、木 、水、火、土五個元素所構成,萬物分配五行,五者運行相生。其中季節、方位、色彩的配置與道教建築關係非常有關聯 ,方位與吉祥神獸相互對應,如四象在傳統文化中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來劃分天上的星星,也稱「四神」、「四聖」。另有說法是還有代表中央的麒麟/黃龍/螣蛇。傳統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和現代以北方在上方不同,所以描述四象方位,又會說左青龍(東)、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後玄武(北)來表示,並與五行在方位 上(東木西金,北水南火,中央土)相呼應。四象另一說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八卦中四極的稱號(圖片取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風水生氣觀表現在廟宇建築空間可以從二個方面來說。

第一:有一定的主軸線,廟宇建築在軸線上左右對稱多進形式, 所以考慮廟宇座向。

第二:因為考慮座向所以有了風水的方位,在台灣的廟宇建築一般落在聚落或是城市的重要位置上,在丁字路口壓鎮闢邪或是市集的廣場邊,大多的 座向是南向或是西向

在台灣的民間宗教信仰上,道教所佔的比重很大,道教本身又分為兩派,北方派稱為全真教是以老子清淨無為為宗旨南方派稱為天師派是以符水禁咒為主台灣屬於南方派的一小支。道教所祭祀的神祇廣泛,其中以玉皇大帝為主,下設個文武官將。另外,最初來台灣的人民生活低落困苦,為了求生活平安順利,因此崇拜庶物、精靈、地方鄉土祈求平安;以迷信卜笠增加心理的安定感。在台灣,道教常和一般具有濃厚巫術性質的民間信仰混合;再加上通俗 多神信仰也融合了佛、道、儒等觀念,也形成了台灣特有多數多神的混合通俗信仰,這是台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

  讓我們一探究竟門神背後的涵義吧!門神的臉總是威嚴神武,用途在哪呢?

 

 

看過門神的故事,我覺得尉遲恭非常驍勇善戰, 在玄武門之變中,事前事後都出力甚多,也是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並不畏懼敵人多麼可怕,反而擔心自己是否能夠打贏這場戰役..., 「魏徵斬龍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二位將軍的故事。

傳統廟宇的門神有很多種,早期的多是神荼,鬱壘,唐代以後,大都改為秦叔寶和尉遲恭,就是源於魏徵斬龍王的故事。相傳俓河龍王因為差了行雨的時辰和下雨的雨量,而犯了天條,知悉將被唐太宗的宰相魏徵所斬,於是向太宗求救。太宗乃計請魏徵前來下棋,以耽誤監斬時辰,不料到了午時三刻,魏徵就在棋桌上睡著了,唐太宗以為如此龍王就可免於被斬,豈知魏徵還是在夢中斬了俓河龍王的頭。從此,龍王就天天來向太 宗索命,只要太宗想要就寢,門外就有鬼魅哭號,吵的太宗無法入睡。次日太宗告訴群臣,秦叔寶建議:"願與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伺 "。於是太宗晚上才能一夜好眠,而太宗也憐惜兩位將士的辛勞,命畫工將兩位將軍的畫像繪於宮門上,以便鎮壓鬼魅 ,這便是門神的由來。

你分得出誰是誰嗎?唐代名將秦叔寶與尉遲恭二位將軍。

...粉面紅潤,鳳眼蒜鼻而唇厚順髯,腰佩寶劍與弓的是秦叔寶將軍

...面色如焦,濃眉瞪眼,且一臉腮鬍,腰佩寶劍與箭的是尉遲恭將軍

二人皆採雙足八卦步的立姿,雙手上下護胸,並執長柄鉞兵器

◎ 延伸閱讀-尉遲恭的故事:唐朝將軍尉遲恭年少時以打鐵為生,隋煬帝晚期尉遲恭,尉遲敬德 在高陽從軍,以武勇善戰著稱。隋大業十三年劉武周起,收納尉遲敬德為偏將,尉遲恭軍破永安王孝基,俘虜獨孤懷恩、唐儉等。武德三年(620年), 李世民征劉武周,劉武周命令尉遲恭與宋金剛在介休抵禦。太宗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前往勸降。尉遲恭與尋相舉城投降。世民大悅,賜以曲宴,引為右一府統軍。

唐高祖第四子齊王李元吉善馬槊,聽說尉遲恭擅長避槊,輕視之,想親自試探尉遲恭的本事,約定去掉槊刃,用竿互相刺。尉遲恭卻說即使有刃的槊也不能傷到自己,只去掉自己的槊刃,李元吉卻始終不能用有刃的槊刺中尉遲恭。李世民又命尉遲恭奪取李元吉手中的槊,李元吉騎著馬拿槊要刺尉遲恭,但不一會兒就被尉遲恭三次奪槊。李元吉素來驍勇,驚嘆尉遲恭的本事,也 自省引以為恥。

政治人物  7世紀

原名

尉遲恭

別名

尉遲敬德、尉遲融

出生

585年 隋朝朔州善陽

逝世

658年 唐朝夏州

高祖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事前事後出力甚多,原本以為救李世民本人而射殺李元吉與入宮上船為唐高祖守衛並請立世民為太子等為最,後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恭所得財,必定發散給屬下士兵。頗以武功自傲,與朝廷宰相不和,後出任為襄州都督,搬遷到同州擔任刺史。史載: 曾經款待盛宴於慶善宮,有人排班比尉遲恭還要上位,尉遲恭說:「你有何功勞,可坐我的上位?」任城王道宗想要調解,尉遲恭勃然大怒,一拳揮出,差點把道宗眼睛打瞎。太宗很不高興,傳喚尉遲恭說:「朕觀漢史,曾經怪高祖(劉邦)登基時,功臣少留全。今視卿所為,乃知韓、彭(韓信、彭越)喜歡惹事生非,並非高祖的過錯。國家之大事,惟賞與罰,不可數得, 若你能自省!方可成事」尉遲恭叩謝陛下。後改封鄂國,經歷鄜、夏二州都督。尉遲恭晚年謝賓客不與通,「穿築池台,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

我覺得秦叔寶他勇氣可嘉,在打仗時不慌亂,並且不畏懼對方人數有多少,反而動腦筋,把敵方軍隊打得落荒而逃,然後就以勇氣聞名於世...

◎ 延伸閱讀-秦叔寶的故事:秦叔寶以勇猛彪悍著稱。秦叔寶的母親逝世,來護兒派人去弔唁,來護兒手下不 能理解,問來護兒:「士卒死亡及家中有喪事的人那麼多,將軍未曾特別關照弔唁, 秦叔寶有何特殊之處?」來護兒回答:「此人勇悍,加上有高節志氣,未來非富即貴,豈得以卑賤處之。」

大業十年(614年)秦叔寶跟隨張須陀攻打駐守下邳的盧明月。盧明月軍隊十餘萬人,聲勢浩大,而張須陀的隋軍才一萬餘人,勢 力單薄。於是離開盧明月軍六七里安營紮寨,互相對峙十多日,糧草殆盡,準備撤軍。張須陀對諸將道:「對方見我兵卻 步,必輕敵來追我。所有士兵傾巢而出,主帥軍營內即虛,若以千人襲擊主帥軍營,可獲大功。但是此戰役非常危險,誰能去?」諸將莫敢應答,唯有 秦叔寶和羅士信願意嘗試。張須陀拔營撤走,秦叔寶和羅士信各領兵千餘人埋伏在蘆葦間。盧明月見隋軍撤走,於是全軍追擊, 秦叔寶和羅士信領兵攻擊盧明月營寨,柵門緊閉,秦叔寶和羅士信親自翻過柵門,手殺數人,盧明月軍營內大亂。 秦叔寶等人又放隋軍入營,縱火焚燒三十柵,「煙焰漲天」,盧明月得知大營被偷襲,匆忙撤軍,張須陀領軍回身追擊,大破之。盧明月慘敗,帶領數百騎兵逃遁,其餘人皆被俘虜 。

政治人物 7世紀

原名

秦瓊

別名

秦叔寶

出生

北齊後主年間齊州歷城

逝世

638年

此戰後,秦叔寶名聲大噪,以勇氣聞名於世。

616年秦叔寶跟隨張須陀在滎陽討伐李密瓦崗軍,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領部下歸附隋將裴仁基。裴仁基以武牢關投降李密, 秦叔寶也隨之歸降,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驃騎。李密與王世充決戰失敗後,秦叔寶和程咬金、裴仁基等人投降王世充。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因不滿王世充,秦叔寶同程知節、吳黑闥、牛進達等人一起投唐,被唐高祖李淵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從鎮長春宮,拜馬軍總管,不久授秦王府右三統軍。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1年(武德四年),在與王世充、竇建德的大決戰中,率領騎兵突擊隊沖入竇軍陣營,立下了關鍵的戰功,進封翼國公,賜黃金百斤、帛七千段。

626年(武德九年),《舊唐書》說秦叔寶參與玄武門之變,事後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食益州實封七百戶。

其實,覺修宮不只有秦叔寶與尉遲恭兩位門神(還有加冠晉爵以及風雷雨電),只是秦叔寶與尉遲恭的知名度比較高。

●門神-加冠進爵:加官進祿門神:門神一人持「冠」,一人捧「鹿」,「冠」與「官」諧音,「鹿」「祿」諧音,組合起來便有了「加官進祿」的意思。富貴進爵門神:門神則一人捧「牡丹」,一人捧「爵」「牡丹」比喻富貴「爵」比喻「官爵」,結合起來,便有「富貴晉爵」的意思了。

   覺修宮的鎮宮之寶--鸞筆,堪稱北台灣第一!飛鸞由神靈降鸞題字於砂盤,傳達神意勸化人心...

 

飛鸞就好像是神靈附身在上面,然後任由神靈降鸞題字於砂盤,然後傳達神意進而勸化人心的儀式。鸞筆又稱飛鸞,意思是以桃柳仿雕鸞筆的形狀為筆,由正鸞生執筆,任由神靈降鸞題字於砂盤,以傳達神意而勸化人心的一種儀式。飛鸞闡教以儒為宗,以神為教,藉鸞文來點悟人心,恪遵五倫,嚴守八德,達到匡正世道的目的。

飛鸞又稱桃枝柳筆,古時候的人們認為桃、柳都具有靈性,所以古人都以桃木鎮門驅邪,再請一位有靈覺的人做正鸞另一人擔任副鸞,再協助正鸞揮鸞於沙盤,就完成了待天宣化鸞文,然後個人認為祂也具有靈性,也相信祂能消災解厄。(還不過癮嗎?這裡有更詳盡的解說喔!)

飛鸞所用的鸞筆,必須以桃柳二木組合而成,俗稱桃枝柳筆,自古以來即認為柳俱有靈性,古人更以桃木鎮門驅邪,尊視為辟魔除妖的仙木鸞堂取鸞筆時需選用向東的桃枝,所謂「照東陽而入神」,取鸞筆時,不但取木時辰由神意而決定,所有參加的人員更需全體齋戒沐浴以示虔誠。到達時,置香案於桃木下,並以紅陵披木,再焚香祝告天地,於日出東陽照枝的的同時,全體俯禮動斧,取用之桃枝需完整無缺帶回廟中,再將此桃枝雕成鸞筆,擇吉開光點眼,慎重之情猶如請神入奉。扶鸞時,奉出鸞筆必動鐘鼓以表禮敬

鸞筆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但都始於孔子。前者指鸞是神出自西域羽毛呈現五種色彩,鳴叫的聲音五音俱備輔佐鳳凰遨遊天下,若有人看見,則天下安定漢初,傳說有隻鸞棲息於西岐啄雪砂成篆,以傳真神的旨意,藉以儆示亂民匡正世俗,稱為鸞文,後來神祇即藉桃柳,將指示寫在砂盤,仿效鸞書,作為是人行事的法則演流迄今;後者則是孔子周遊列國時,因道不行而對世事心灰意冷,此時,孔子偶然看見一隻靈鸞,飛落在沙地,以尖嘴寫字,字字金玉句句珠璣,每篇文章都是勸度眾人的鸞文,於是孔子指示門人定期集會,禱告上蒼,請求靈鳥降鸞,鸞鳥降臨時即啄沙完成闡述天道的道理,後來,孔子不忍心鸞鳥長途奔波,祈求用柳條製成鸞嘴狀延伸兩把柄製成沙盤,請一位有靈覺的人做正鸞,另一人擔任副鸞,協助正 鸞,揮鸞於沙盤,完成待天宣化的鸞文

    傳統建築最棒的裝飾物品 是甚麼呢?狗狗、貓、還是兔子?!都不是,是......龍堵、虎賭!!

 

雖然覺修宮不像傳統廟宇有三川殿,而一般廟宇的三川殿前的左壁,刻有一大一小的二條栩栩如生的龍,龍負責興雲佈雨的工作。母龍負有教子龍的任務,並負責龍 子的品德修養,表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般圖案還會融入唐朝鍾繇畫龍點睛的故事。兩個相對照的牆壁,對稱看牆。在「左 青龍、右白虎」的觀念中,龍怕臭、虎怕吵。傳統建築習慣廁所建在虎邊房屋的通道建在龍邊。更在廟宇前殿的兩側雕飾著龍、虎之圖騰,就是龍堵、虎堵 ,這兩種裝飾圖案都只能用在廟宇建築!。 其實在民間很多人都相信風水,也相信良辰吉時,例如動土要選吉日,要有祭拜儀式,過程中更有許多的禁忌和儀式

民間宗教的人界觀念風水 運氣觀念以及倫理位序觀念三項,是台灣傳統民間建築的重要空間觀念。所謂人界觀念是指天、人、地三界之中的人界,而三界就是神、人、鬼所各自居住的地方,包括現實環境的人間和超現實的天庭和冥府。三界呈現縱向上、中、下的關係,三界觀念表現在廟宇建築空間可從三方面來說:

第一:祭祀圈顯現內外層次的區別內為神明外為鬼來界定,廟宇建築的範圍有各屬的管轄區域,例如廟宇建築為中心,有鎮五營的厭勝設置,廟宇建築也因主神神格的不同而有一定的規模和和營建的尺寸

第二:用在廟宇建築上的裝飾,一種為厭勝物,另一種為吉祥圖案如仙花異草吉 祥瑞獸神仙人物等等,這些裝飾圖案只用於廟宇建築

第三:廟宇建築的營建,例如動土要選吉日,要有祭拜儀式,過程有著禁忌和儀式

    廟宇中推薦欣賞神龕, 有如一座縮小版的宗教建築, 精緻華麗有屋頂、龍柱、也有格扇...

 

從建築裝飾就可以看出道教建築的複雜性,祭祀神的位置顯得比建築上的裝飾功能更為複雜,分成了許多的區塊,而形成院落式的建築型態! 最值得欣賞的是神龕 ,也就是宅第宗祠或寺廟供奉神明的地方, 有如一座縮小版的宗教建築, 精緻華麗有屋頂、龍柱、也有格扇

道教強調暗喻、神秘,建築裝飾表現較變化、複雜;通俗雜神信仰教派,因配合教義的要求,建築上更為彎曲、花俏,例如:屋頂的飛翹正殿給人強烈的神秘 感、莊嚴肅穆,以及石獅、龍池等裝飾物的產生。

移民潮在台定居後,讓移民族群對土地產生認同感,各族群在返回中國祭祖時藉由分香、分靈,帶回台灣獨立 祀奉,或是在台灣本地「靈驗廟宇」中分香。以上的兩個主因,讓此期的道教信仰融合成多神信仰,廟宇建築型態也形成了一廟多神。此種祭祀空間的安排 ,推測應該是原來的主祀神和分香而來的副祀神共處在同一個神龕中,直到廟宇建築擴建時再重新安排其他副祀神的位置

另外四點金柱與神龕的祭祀空間,也必須因不同的祀神而有不同的安排,擴建的祭祀空間應該是主祀神位於正殿,在整體廟宇建築的中段或是前段,其他副祀神安排在後殿或是側殿,廟宇格局再近一步擴建時,就在正殿左右加上側殿, 再以廊道連接前後左右的殿,形成院落式的建築型態,廟宇建築發展至此大致完備

      參考資料:

書籍部分:

◎ 葉倫會,(2002)《台北覺修宮一百週年慶特刊》,財團法人台北覺修宮,臺北市。

◎ 覺修宮,(2013))《中華民國一零三年農民曆》,財團法人台北覺修宮,臺北市。

◎ 李乾朗,(1999)《傳統建築入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市。

◎ 李乾朗,(1984)《台灣建築史》,北星圖書,臺北市。

◎ 李晉宏主編,(1999))《中國藝術圖案 : 傳統圖案篇》,文堂書局,臺北市。

◎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博揚文化,臺北市。

◎ 陳慶祐,(2009)《好好拜拜》,積木文化,臺北市。

◎ 台北保安宮,(2014)《大道》,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臺北市。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14)《心鏡》,台北市政府民政局,臺北市。

網頁部分:
台北覺修宮

維基百科

門神加官進爵 國家之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製作團隊:柳雨彤.林敏媛.林歆媛.袁廷睿.王咨喬.陳育瑋.邱玟寧.葉芸彤.溫柏瑜.官子翔 

指導老師:莊明坤老師.黃明慧老師.張樹人主任

學校臺北市立重慶國民中學  Copyright © Photography. Design by Chongqing Junior High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