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光緒26年,當地漢學家李宗範在滬尾興辦私塾。有一天李宗範的弟弟李填池突患重病,求醫無效情況危急,當地人為其佈設神壇,誠心祈求七天七夜,忽由東方吹起一陣大風暴,乩童突然揮起筆寫下「張」字,自此李填池不藥而癒,並由目不識丁的農夫,變成能通詩詞,之後由他在此定廟地、建廟宇。
(圖片取自莊凱程的blog-淡水行忠堂一文)
行忠堂為純屬道教的道觀。行忠堂原本奉祀可能為四聖恩主,而今廟中神案上供奉五尊神像,神牌上有記載的四尊分別為:司命真君(即灶王爺)、關聖帝君、孚佑帝君(俗稱呂仙)、靈官大帝(又稱五顯靈官),另有一尊武神恩主(即是宋朝岳飛),以關聖帝君為主位,形成五聖恩主。而行忠堂廟中,據說以司命真君為其堂主,故神牌上列為首位;關聖帝君在神牌上列為第二,但神案上的神像是以其為主位供祀,也是行忠堂名稱之依據;呂洞賓在神牌排於第三,不過實際大小事情是由他為人消災改厄。 行忠堂為純中國傳統設計之廟宇。主殿後方設有遊樂區、荷花池、椰林大道、山邊花園等,占地數頃,左臨田園、右接山水,景色美麗。在大公園旁近山腳邊,有間不起眼的廟堂,平時不對外開放,這裡是「行忠八仙洞」。走道彎曲,長達數百公尺,因為在地底洞穴,清涼舒爽;走道兩側有各式大小石雕,以石像訴說歷史故事。行忠堂八仙洞平時不開放,因內部雕刻細膩,易遭毀壞,若想開眼界,可跟廟方商量。行忠堂內,有各界致贈的牌匾,如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在公園內,有兩座涼亭,一為「冠軍亭」、一為「省賞亭」,用來紀念民國76年,行忠社區得到全省社區觀摩的首獎。